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闞楓)中國社科院24日在北京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社會正在城鎮化、勞動力供求關係、收入分配等六大方面的經歷轉折,中國必須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特點來構建經濟社會發展新戰略。
  這份名為《社會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的報告,以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社會發展為主題,分析預測了在全面深化改革時代,中國社會形勢的總體態勢。
  “新常態”是表述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一個重要概念。但是,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發生了什麼新的變化?是否也有一種社會發展的“新常態”?這份報告給出較為清晰的總結。
  報告指出,從近兩年發展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發展實際上進入一個“新成長”階段,在社會發展方面呈現出六項轉折特征。
  首先是城鎮化發展的階段轉折。報告指出,近兩年來,中國逆城鎮化的種種跡象越來越明顯,預示著一種新的趨勢的到來,雖然這些跡象還只是以農家休閑、鄉村養老、城市人經營鄉村第三產業等形式表現出來,卻是一種未來大潮的徵兆。
  其次,這種“轉折”發生在勞動力供求關係方面。報告指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和勞動力人口總量都已開始下降,未來中國可能會出現比較突出的勞動力結構性短缺。
  “從理論上測算的結論是農村有大量富餘勞動力,但出於農村勞動力普遍老齡化和年齡匹配原因,他們已難以轉移成有效的工業勞動力供給。中國的就業政策選擇必須高度關註這一新的變化趨勢。”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社會藍皮書》主編李培林說。
  在收入分配方面,這份報告稱,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收入差距總體上呈一路擴大的態勢,但是2008年至2013年的5年,中國基尼繫數開始緩慢回落。在目前的世界大國中,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國的收入差距都在擴大,只有中國和巴西出現了轉折。
  在職業結構方面,報告也列舉出了“轉折”的特點。2013年,中國經濟產出總量中,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6 .1%,到2016年中國第三產業比重有可能首次超過50%。報告稱,這是中國即將從工業化中期轉入工業化後期的重大標誌。
  “中國將開始一個新的職業結構階段,即所謂的‘白領時代’,就是在非農從業人員當中白領從業人員總量超過藍領從業人員。”李培林說,西方國家一些有爭議但備受關註的議題如“大眾消費時代”、“中產階層”等都是在這個階段提出的,中國在這個階段也會有適合自己國情的新議題,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會產生一個龐大的“小康大眾”,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深刻影響。
  此外,在居民生活消費方面,報告稱,2000年以來,中國最終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都曾連續十幾年呈下降態勢,但近兩年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根據2014年上半年的數據,國內消費已經超過投資和出口,成為最主要的經濟增長推動力量。居民生活消費層級不斷提升,以房、車、休閑、旅游、通信、網購引領的新型大眾消費時代到來。
  最後,報告稱,中國社會發展質量正在經歷階段性轉折。中國以GDP為主要指標的發展數量和規模擴張的階段已經逐步為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階段所替代。人們對生活質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氣清潔、滿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報告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在導向上要出現重大調整,這就是從以往較多註重數量增長轉向更加註重質量導向;經濟發展不僅要重視總量的增長,更要註重就業的增加和民生的改善;社會治理不僅要激發社會活力,更要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完)  (原標題:社科院報告:“新常態”下中國社會呈現六大轉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41keduu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